× 快速导航
威廉希尔williamhill
分类
【关注】陕西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25-01-20 07:58:25

  注册中药制剂的医疗机构从2010年的86家下降到2015年的53家,全省36家持证医疗单位中“现配”医疗机构制剂品种834个,其中中药制剂品种488个。截止2019年,陕西省共换发中药制剂批准文号427个。

  (1.陕西省新药审评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体现了中医院的特色治疗优势,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临床并应用于临床,为我国新药研发提供了丰富的制剂学资源。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明确了国家鼓励医疗机构根据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以中药制剂为基础研制中药新药。2018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发布了《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2019年10月20日《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优化和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虽然有上述相关的政策法规,但由于相关机构执行力度不够,医疗机构制剂(医院制剂)临床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需求量受限,配制批次较少等多种原因,致使制剂发展中出现品种减少、规模萎缩等问题。本次调研力求全面掌握陕西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以期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健康发展。本次调研共走访医疗机构13家,发放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5份,回收率为100%。

  注册中药制剂的医疗机构从2010年的86家下降到2015年的53家,全省36家持证医疗单位中“现配”医疗机构制剂品种834个,其中中药制剂品种488个。截止2019年,陕西省共换发中药制剂批准文号427个。

  本次调研“公立”医院14家,占56%,“非公立”医院11家,占44%。以三级和二级医院居多,分别为11家和12家,共占被调研机构的92%,一级医院2家,占8%,其中“中医院”有21家,占84%,“西医院”4家,威廉希尔下载占16%。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21家,占84%,委托生产4家,占16%。

  医院级别越高,其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人员学历越高。三级医院研发人员学历集中于硕士及以上,二级和一级医院多数为本科学历。见表1。

  三级医院制剂研发人员主要集中于药学专业,二级医院主要集中于临床专业。见表2。

  2016-2018年,医疗机构科研平均经费投入呈递增趋势,但是制剂投入占比逐年下降。见表3。

  目前全省共有中药制剂批准文号427个。参加调研的25家医疗机构共有制剂品种377个,占全省中药批准文号的88.3%。其中,正在生产的制剂品种353个,已停产24个。在产制剂中,自行配制的313个,占88.7%,委托加工的40个,占11.3%。

  不同医疗机构具有制剂品种的数量存在差异,56%的医院现有品种数为1~9个,多数医院拥有品种数量较少。现有品种数大于等于50个的医院仅2家,分别是陕西省中医医院(53个品种)、西安市中医医院(103个品种)。没有调剂的品种占总品种的62%,没有调剂但有需求的占24.7%,可以调剂的占12.7%。纳入医保的品种占63.1%,未纳入医保的占36.1%,正在申报的占0.8%。

  25家医院中有制剂开发计划的有8家(占32%),开发品种≤5个的有4家(占16%),>5且≤10个的有3家(占12%),>10个的有1家(占4%)。从科研课题投入资金来看,大部分医院集中于10~19万元,共28个品种,占58.3%,42个品种研究资金为1~19万元,占总品种数的87.5%。可见,大部分医疗机构制剂研发课题投入资金在20万元以内。

  2005年前,与中医医院一样持有大量文号的西医医院,经过几次制剂再注册,逐步放弃了所持有的文号,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儿童医院在2001年每家还有50多个文号,而在后来的再注册中放弃了全部文号。有的医院将制剂室改为病房,有的则改为手术室。其主要原因是:①西医医院里的中医科属于小科室,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低,不受医院重视;②近年来制剂原料及生产成本持续增长,利润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由于医疗机构制剂室硬件设备条件不足,且为医院的辅助科室,虽经十多年的发展,但大多数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硬件设施更新较慢,调研的25家医院中只有5家有超过3台检验仪器。28%的医疗机构不具有一人一方加工生产条件,许多制剂室空气净化标准和洁净区的面积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求。不少医疗机构制剂室未配备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制约了医院对制剂质量标准的提高和制剂研发工作的开展。

  由于医院以医疗工作为主,只注重引进医疗人才,轻视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导致现有制剂室除管理和关键岗位外,其余岗位均为聘用人员,威廉希尔下载在不多的正式员工中,制药工程和质量控制人员就更少了。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无法保障制剂质量稳定可靠,制剂研发受到限制,使临床应用良好的经验方得不到及时发掘,制约了医院制剂的良性发展。

  多数医疗机构是支持制剂研发的,并在制度上明确了奖励的措施和方式,制剂品种少的医院对于奖励制度执行的比较到位,制剂品种多的医院,虽有相关制度,但执行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折。这与重点科室需要的制剂品种数量有关。有些医院重点科室刚成立,需要新制剂,为了能够获得批准,医院大力支持;有些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已有制剂可用,医院虽然支持,但科室对新制剂的需求不是很迫切。若医疗机构能够给予一个制剂品种20万元研发经费,同时给予相应奖励,大多数制剂室全年制剂研发品种数量能在15个左右。可见,院方的支持力度对制剂研发具有重大影响。

  医疗机构制剂从一开始就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但是,随着近十年药材价格、人员工资快速上涨,多数制剂室已处于亏损状态。调查中83.3%的医院认为生产成本高,50.0%的公立医院存在制剂价格与成本倒挂现象。市售同类药品的冲击,大部分制剂品种尚未纳入医保,以及临床医生对制剂的认可、了解程度不高,都影响到医院制剂使用率。目前医疗机构制剂成本高、利润低、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制剂研发动力,研发、使用制剂的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医疗机构制剂的日常监管职能在各区县市场管理局,医疗机构制剂的委托配制、注册及再注册、调剂使用涉及省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处、注册处、省新药审评中心等多个部门。建议将制剂的审批过程由串联改为并联审批,例如将一个新制剂批准涉及的注册现场核查(注册处负责)和委托生产现场核查(安监处负责)共两次现场核查改为一次性两个处室联合现场核查,并将研制、生产现场及临床真实性、一致性核查合并在一起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近年来,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数量逐年递减,除了资金、设备投入不足外,与医疗机构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熟悉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以及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制度的实施,涉及医疗机构制剂管理的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指导)、科技厅(项目申报管理)及药品监督管理局(品种审批)等管理部门,应整合各自的资源以共享,为解决制剂研发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场地、设备、专家、技术等问题提供帮助。应设立专项中药制剂科研经费,完善相关中药制剂技术指导原则,制定科学严谨的医院制剂审评技术要求、规范审批和发证程序等,以促进医疗机构制剂稳步发展。

  调查发现83.3%的医院认为制剂生产成本高,50.0%的公立医院存在制剂价格与成本倒挂现象。然而调整制剂价格并不容易:进入医保的医院制剂价格除了要在物价局备案外,每年还要受到医保办的严格检查,即使药材涨价了,也不得提价。没有进入医保的品种,价格也需要到物价局备案,虽然物价局近年来把制剂的定价模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在走访中,医院反映想要调价也很困难。综上,价格因素直接影响到医院开发制剂的积极性。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制剂价格联动调控机制,在制剂定价中应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和智慧投入成本,简化价格变动申报流程,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批准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各地区的公费医疗保险目录,以便于扩大医院制剂的应用范围,提高医院生产开发制剂的积极性。

  在调研的医院中仅有32%的医院有制剂开发计划,制剂研发经费占医院总研发经费的比例由2016年的33.00%下降到2018年的23.25%,说明医疗机构对制剂开发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医疗机构应从管理理念上增加对医疗机构制剂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制剂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制定相关政策,将临床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中的一部分奖励给研发人员,实现医院与个人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发展。

  研发人员对制剂研发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医院认为研发人员缺少前沿研发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多数医院认为缺少科研项目管理和药品注册方面的人才。建议医院一方面加大药学方面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制剂研发、生产工作的需要配备合理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对研发、生产、质控人员的培训。不仅进行内部培训,还应定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法规宣贯培训会。

  在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战役中,中医药在治愈患者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经过中医药参与救治,缩短了救治时间,治愈率明显提升,显示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医疗机构制剂是我国新药尤其是中药新品种的摇篮和源泉,如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制剂已成功转化为新药肝悦片等。调研发现,陕西省医疗机构开展新药转化工作基本停滞。可见,在医疗机构眼中开发新药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要以循证为基础的医疗机构制剂纳入中药新药研究立项、资金投入以及预测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估体系,作为中药新药研发的基础性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在《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明确了中药新药的来源,必须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的处方。这些都是中药制剂成为新药的政策支持。按照中药新药的申报要求,医院作为疾病治疗的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临床数据收集资源,可为新药研制提供有力的临床数据和实验支撑。

  “一人一方”配制条件是标志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投入的一项重要指标。调研发现,28%的医疗机构不具有“一人一方”加工生产条件,28%的医疗机构没有一台检验设备,52%的医疗机构不到2台检验设备,所以,提高制剂室检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刻不容缓。除了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的检验设备外,按照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的要求,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及管理文件的编制与执行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管理文件的建设中,应建立规范的工作方式,通过不断地增加设备投入,不断地在实践中对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软件进行修订与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制剂研发能力。

  由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使用受到制度法规的局限,仅用于本医疗机构,不可外售,导致医疗机构制剂销量少,应用人群范围狭窄。虽然《陕西省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放宽了制剂适用范围,比如“医联体成员单位内部各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供成员单位相互使用”。《陕西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也明确提出“本制剂仅限本医疗机构及医联体成员单位使用”。但是,即使在医联体内使用也需要调剂备案,调研发现没有调剂的品种占63.0%,没有调剂但有需求的占24.7%,可以调剂的仅占12.7%,多数医院由于每次调剂都需要审批,手续复杂,而放弃调剂使用。针对这种现状,建议简化调剂使用程序,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服务效能,鼓励宣传使用医疗机构制剂,从社会角度宣传推广制剂的使用价值,促进医疗机构制剂健康发展。

  建立区域配制中心可以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医院制剂室专业人员短缺、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足、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避免制剂室重复建设,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利于将来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质量并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杨凌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区域配制中心已得到省科技厅《陕西省医院制剂研发生产服务管理平台》专项支持。但是,经实地了解,在项目批准的1年里,目前仅西安大兴医院、西安市第五医院、西安工会医院三家医院的不到10个新制剂的中试生产放在了该企业,还没有接到一个委托生产品种。建议企业充分利用区域配制中心的产能,积极主动与医院联系,在制剂申报中协助医院完善相关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使医院能够放心地将制剂交给自己生产,与兄弟医疗机构形成制剂研发、生产协同发展,委托与被委托的双赢局面。